博士
北京
若干
全職
職位類別:
一、實驗室簡介 周欣研究員先后在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即將加入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CIMR)創建獨立實驗室。 嵌合抗原受體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一種工程化人體免疫細胞來殺傷腫瘤的新型免疫治療療法,在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中取得了備受矚目的療效,目前全球已有多款商業化產品,但在實體腫瘤中療效還有諸多挑戰。周欣研究員長期專注于開發和優化新型CAR-T細胞免疫療法,探索提高CAR-T免疫療法在實體瘤中療效的細胞工程策略。實驗室的研究以滿足CAR-T在實體瘤中轉化應用的迫切臨床需求為導向,圍繞CAR免疫療法在實體瘤治療中的挑戰,將開展基礎和轉化研究。 實驗室網站:https://www.cimrbj.ac.cn/channel/1897895692970627072.html (一)實驗室研究方向: 實驗室將綜合利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流式細胞術、小鼠腫瘤模型、高通量測序等技術和手段,開展(不限)以下課題研究: ·開發新型靶向實體腫瘤(如胰腺癌)的CAR-NKT細胞療法; ·探索現有兩種不同CAR-T產品(以CD28和以41BB為共刺激分子)細胞通路機制,以期開發下一代CAR-T產品; ·高通量測序篩選理解腫瘤細胞耐受CAR-T療法的機制,以期指導靶向聯合治療手段。 (二)主要成果與貢獻: 1. 成功構建小鼠CAR-NKT細胞平臺,并證明其可以通過調控腫瘤微環境,在多種實體腫瘤中展現出更強的抗腫瘤效果(Nature Cancer, 2024)。 2. 通過修改優化CAR分子結構來增強CAR-T治療的療效(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2021; Nature Cancer, 2021;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24)(專利,2021, WO2023199069A1)。 3. 探索調控巨噬細胞中炎癥產生的新的分子機制以及在炎癥相關疾病中的作用的功能(Cell Reports, 2019, 2020;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5)。 (三)代表性文章: Nature Cancer, 2024 Nov; 5(11): 1607-1621. PMID: 39354225.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24 Aug; 21(8): 905-917. PMID: 38937625.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2021 Apr; 9(4): e002173. PMID: 33795386. Cell Reports. 2019 Apr 23; 27(4): 1176-1189.e5. PMID: 31018132. 二、招聘職位: 助理研究員 主要職責: 1. 在PI指導下獨立開展研究工作; 2. 協助指導研究生工作以及撰寫論文或基金申請; 3. 協助PI管理實驗室。 任職要求: 1.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領域內主流期刊上發表過研究論文; 2. 有小鼠腫瘤模型,免疫治療,AAV基因治療等實驗背景者優先考慮; 3. 具備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和指導研究生能力,有實驗室管理經驗優先考慮; 4. 具備流利的英語讀寫和日常交流能力,能夠使用英文撰寫論文。 三、福利待遇 1. 根據應聘者的工作經驗和能力,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詳情面談); 2. 享受五險一金、帶薪年假、體檢和補充醫療保險等; 3. 支持個人職業發展,提供必要的工作相關專業培訓。 四、聯系方式 應聘者請將個人簡歷、研究興趣或計劃,以及2-3名推薦人(僅限博士后應聘)的姓名及聯系方式,以及其他能證明科研能力的相關電子文件發送到郵箱,郵件主題請注明“應聘者名字+具體應聘職位”。 聯系人:周老師 本招聘長期有效,至招聘到合適人選為止。
北京市豐臺區北京市豐臺區右安門外西頭條10號查看大圖
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
行業: 教育/培訓/科研院所 規模: 200-500 性質: 研究院所 當前職位: 周欣實驗室招聘助理研究員
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Chinese Institutes for Medical Research (CIMR), Beijing](簡稱創新中心)是北京市新成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型研發機構。創新中心以推動醫學科學發展、改善人類健康為目標,開展生物醫學研究,致力于提升醫學科學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提高疾病診斷和治療水平。我們將匯聚世界高水平科學家,與首都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優質資源緊密合作,打造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平臺,綜合自由探索、醫學目標導向、有組織科研等途徑,實踐新型科研模式和體制機制,逐步推進醫教研產的深度融合,培養適應醫學科學創新發展的優秀人才。